新闻稿中心 左盾传播 - 专注商业新闻推广

王轩远浅析低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营造的几点感悟

近年来,随着人口向城市集聚,新的城市社区对教育设施的需求显著提高。低龄阶段教育建筑因其服务半径小,需要的数量和密度要求很高,一时间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机会。新的小学、幼儿园等相应教育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建造包含着许多新的尝试,每年都有不少特征鲜明、构思巧妙优秀作品问世。

探讨这些教育空间,不妨切换一下视角。建筑师的着眼点与社会管理者是不同的。后者更关注的“教育空间质量”来源于定量指标的变化,如人均教室空间面积,室外活动空间大小,功能室内空间的采光、通风等要求。这些经济技术指标方面的变化容易被采集、量化并用之于比较研究,质量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设计师的前者,除关注硬性指标之外,“空间质量”还有许多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软性”要素。具体到这一特殊类型的建筑物——服务于低龄阶段儿童的幼儿、小学教育建筑上,它们的使用者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建筑空间的体验与启迪,在身心发展、人格塑造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和重要。因而,此类建筑空间的“质量”提升包含着远比其他建筑更丰富的内涵,也具有更高的价值。

从定性的角度看,我们似乎可以归纳出这一类型的建筑空间设计中需要关注的三级“软性”重点要素:人性化、趣味与启发性。这三个重点要素存在一定的层次递进,并非完全的“并列”关系。马斯洛(AbrahamH . Maslow)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提出需求层次的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存在着层次,逐级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向更高层级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递进。他认为需求会从低至高,当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才会继续寻求实现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低龄儿童的成长也遵循这一规律。虽然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上都处于基础和初等阶段,更高层级的需求是同样存在的,也会在其人格塑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一座定义为“好的”教育建筑,能够满足的儿童身心成长的更高层级需求,建筑师的工作并没有什么“神秘”或特别之处,无非是为表达上述三种要素找寻合适的“建筑语汇”。

一种适合幼龄儿童阅读的“建筑语汇”。

【人性化】

人性化在这里特指建筑对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的关怀在于洞悉使用者的需求并给予满足。这看起来是每个建筑的本质追求,实现它却绝非易事。在教育建筑上,最重要的人性化体现在尺度感的把握和对多样性行为的支持。通过、停留、交谈、游戏、甚至孩子心中的秘密场所,需要塑造和尺度控制。教育建筑人流密集,许多空间尺度从满足集聚和疏散的角度是相对宽大的。这是安全的需要。然而,这却与个体心理上的舒适、满足与“恰当”产生矛盾。用合适的建筑与景观手法使教学楼之间大于25米的间距空间恢复成若干小尺寸空间——小于10米之内的“感知尺度”,符合活动与心理需求。教学楼之间的连接空间和通行平台,将教育主体空间继续向外部开放及活动区延伸,更加可以成为空间设计的重点。使纵向线型空间恢复为心理上的可以停留的块状空间,地面、天棚以及侧向的栏杆与隔墙都可以成为重塑人性化的载体。

图片1.png

(王轩远团队作品之南通三里墩小学城中校区)

【趣味与启发性】

趣味性是教育建筑更高阶的追求。满足了基本功能和安全需求后,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建筑产生趣味性的重要性。没有人否认快乐和乐趣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极核”,只是如何从建筑空间中获得,值得关注和研究。许多成年人会回忆起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个年幼时的场景,类似的描述往往让人发觉儿童有别于成年人的观察角度和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又可以重要到影响整个人格与志趣的塑造。当然,“趣味”是具有现代美学意义的词汇。但仅从建筑师审美的角度追求低龄教育建筑的“美”还不足够——建筑师在这里应当追求儿童感知特征中的趣味——这是特别而有积极意义的空间。让趣味性带来正面的启发和联想。在这类建筑中,追求色彩的丰富性与对比运营、几何原型的重复迭代,模拟自然形态的手法,立面变化的韵律和数学规律,具象图案的特殊运用,常规建筑体量的扭曲与变形,都非常重要,也是创造趣味的可能性手法。只是需要建筑师在手法中寻找合适的尺度,用合适的“度”表达。“度”的变化除却常规建筑的地域、气候、文化差异之外,更基于受教者的年龄因素。也正因此,不同主题的幼儿园建筑,与中小学建筑在“建筑性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需要不同的设计手法与表达方式。

图片2.png

(王轩远团队作品之方太文韵幼儿园)

每一种建筑总有其使命与性格。低龄阶段的教育建筑更是如此,它们就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开始,是他们心中的家园和“城市”,是形成公共空间第一印象的首要感知物。正如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心智地图(mental Map)”概念一样,教育建筑甚至成为塑造和描绘这张“地图”的主体,帮助形成他们第一张空间图汇。而重要和有趣的建筑体型与空间,则是他们内心印象深刻的“地标”。回到设计工作的角度,建筑师需要做的正是研究和创造出这些符合其年龄和身心生长阶段相匹配的空间特征、风格特征。用健康、积极、正向的空间形态与建筑形象,完成它们在性格塑造与知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观察这些问题的视角并不是设计师与成年人的角度,应该首先将视角转换成真正的使用者。当然,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是在每一个此类建筑的设计中,将这种理念“转译”成建筑语汇的过程。“转译”的能力和方式是建筑师理解与表达的体现,是真正需要具体深入探讨的话题。

 

作者简介:王轩远,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及景观规划设计。

分类:综合 浏览:1101